网联工业 赋能制造
洞察资讯
聚焦您关心的

工联智库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亟待深度融合

2021/8/31 8:14:19

摘要

区块链技术因多方共识、分布式存储、无法篡改等特性,可与工业互联网在数据防护、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场景产生叠加倍增效应,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脚步。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区块链在应用效应、法律监管、技术适配方面存在挑战,须加速推动示范推广,加快建立监管体系,加力开展技术攻关,协同促进工业互联网与区块链深入融合,助力数字经济高速发展。


目前,工业区块链的概念正在兴起。国外各国已纷纷布局工业区块链战略,如《德国国家区块链战略》、《日本互联工业价值链的战略实施框架》等。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工业互联网与区块链融合应用正在加速落地。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业区块链发展还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应对工业区块链进行深入研究,融合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优势,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一、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一是区块链保障企业内部的数据安全。在数据采集场景,利用区块链身份权限功能,为每个采集设备分配唯一身份,防止恶意接入。在数据传输场景,利用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缓存数据加密,防止入侵篡改。在数据存储场景,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完整备份数据,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时发生数据泄露事件。航天云网利用区块链连接工业企业中的传感器、控制模块及系统,并通过统一的账本基础设施,让企业、设备厂商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能够长期、持续地监督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制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是区块链打通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孤岛。在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利用区块链跨链技术,将规划、设计、生产、经销、回收等跨场景数据汇聚,提升生产效率。在供应链可视化场景,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记录买卖方、物流方的订单、物流、库存数据,提高交易透明度。在分布式生产场景,利用区块链共享账本技术,连接物资采购、仓库管理、研发生产、客户管理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据,提升生产制造的敏捷度。中天互联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全部纳入区块链,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


三是区块链增加产融协同的可信程度。在供应链金融场景,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给予交易链中人、机构、货物不同身份,实现自偿性贸易融资,提升服务可信度。在设备租赁场景,利用区块链共享账本功能,可信记录设备制造方、出租方、租赁方、金融机构间交易数据,保障交易安全可控。基于区块链的中电云网平台促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设备以及商品全额垫资,一次融资,多方受益,解决产业链重复融资问题,降低生态链条上20%融资成本。


二、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融合发展问题重重


一是融合应用效应尚未显露。采用工业区块链需要对原有业务进行大规模改造,初期投入大,市场成效慢。相比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成熟应用,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案例数量少,覆盖业务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缺乏龙头企业牵引,缺少行动计划、发展指南等政策引导,市场规模有限,融合发展效应有待进一步凸显。


二是法律监管体系尚需完善。首先,区块链时间不可逆性,即记录在数据区块上的数据无法撤销、无法篡改、无法仿冒、无法乱序,决定了法律监管上的被动性。当前司法技术只能以替代性或者补偿性的行为,对嵌入工业特定信息的区块链传播行为予以规制,难以产生传统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有效约束力。其次,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特性决定工业应用主体多重性,尤其对于联盟链和公有链,监管追责难度大。最后,智能合约缺少隐私保护机制,链上信息对于所有节点可见,存在工业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三是关键技术发展尚存瓶颈。当前区块链技术发展水平尚无法完全支撑工业区块链应用落地。在兼顾性方面,性能、安全性、分布式在工业应用中难以同时兼具。在吞吐量方面,当前只支持100-1000TPS量级的写入能力,尚未达到工业互联网低时延、高速率数据处理要求。在安全性方面,面临智能合约漏洞攻击、51%算力攻击、DDoS攻击、字典攻击等问题,尚未达到工业互联网数据防护要求。在跨链交易方面,原链Token总量锁定、交易原子性等问题还未实现产业化突破,无法满足工业互联网资源快速配置要求。


三、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工业区块链的示范推广。发布支持工业区块链发展的政策文件,打造“工业区块链+”试点示范项目,评估示范成效,编制优秀案例集,推动目前较为成熟的融合应用场景先行先用,带动规模化部署。建设一批工业区块链体验和推广中心,宣传技术融合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使用工业区块链解决生产制造难题,逐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应用。


二是加速建立工业区块链的监管体系。借鉴金融领域“沙盒监管”模式,将工业区块链纳入宽严有度的监管框架之内,防止单纯禁令模式的监管方式抑制创新与变革。建立以链治链监管手段,借助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将治理工业区块链的法律条款转化为基于代码的规则,协调不特定主体的正当利益诉求。制定智能合约中隐私保护监管法规,设置规范化的准入标准。


三是加力开展工业区块链的技术攻关。设立工业区块链科技专项和产业投资基金,打造一批创新高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宽容失败环境,打造市场倒逼机制,发挥企业在工业区块链技术创新中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开放办学等多元化培养方式,建立工业区块链高端人才队伍。利用以上方法自主突破大规模高频次交易的共识算法、分片技术等工业区块链技术瓶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张涛)




来源:工联智库 2021年第3期(总第3期)